社科新书

您的位置:首页 >> 社科新书
论语之美
发布时间:2021-7-21 05:45:55    点击:1911次    [关闭本页]

 《论语》,被视为中国人的圣经。一个人不读《论语》,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文化,就很难真正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。

 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,《论语》是平实易懂的大书之一。它是孔子及其弟子乃至再传弟子共同创作的孔门言行语录,全文有一万余字,大约相当于现今对开报纸一个版面的容量。但是细读起来,你会感到《论语》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灵动有趣的美感。它的美体现在思想美、人物美、语言美、故事美和歧义美几个方面。



“老张”的诠释与体悟之妙
陶继新

      研读论语已经二十多年,多有体悟,也发表了一些关于学习论语的感悟文章。最近五六年,我决定将研读论语的心悟逐一写成文章,然后结集出书。可是,由于持续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采访与讲课,直到今天,我也才撰写了十万来字。就在此时,张自福先生将他的《论语之美》书稿发来请我写序。我感慨系之的同时,也对张自福先生油然而生敬意。
      未读论语,尤其是未写关于学习论语体悟之书者,很难想象这是一项多么大的工程。因为要想真正读懂论语,非读之数百遍不可,甚至需要全文背诵,参阅几十本关于论语的译注,否则是很难悟透的。意欲读而有悟,形成自己的思想与感悟者,则更是“几希矣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张自福先生堪称非常人也。
      为每章论语“注释”“译文”,尽管可以参考很多有关论语译注的版本,可真正形成让人相对满意的文本,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这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,并要从不同的诠释中梳理出合乎本义的内容。仅这一项,不但要耗去很多时间,更需要有一定的儒家文化的功底。本书中的“老张说”,则有创新的意蕴。它类似于李泽厚先生《论语今读》中的“记”,是其对某章论语更有说服力的解说,乃至更深意义上的探寻;有些地方,还有属于作者自己的感悟。读论语不读到深处,是不可能抵达如此境界的。
     既然书名曰“论语之美”,作者就要对此做个交代,于是就有了《序言》之后的《感悟论语之美》一文。张自福认为,论语当有“五美”,即思想美、人物美、语言美、故事美、歧义美。受篇幅限制,我从此“五美”之中撷其“两美”而略谈之。
     其一是“人物美”。张自福与一般人的爱好不一样,他尤其喜欢子路。孔子认为,弟子之中,最近道且仁者,唯有颜回;他之爱颜回,绝对不亚于父之爱子。因此,颜回卒后,“子哭之恸。从者曰:‘子恸矣!’曰:‘有恸乎?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?’”而且他悲痛不已地说:“天丧予!天丧予!”我认为,司马迁则特别喜欢子贡,在写孔子众弟子的传记《仲尼弟子列传》中,所写子贡的文字占了整个篇幅的二分之一。李泽厚也特别喜欢子贡。张自福则特别喜欢子路。为什么喜欢?当然要说出个究竟。在本书里,张自福有理有据地写出了他特别喜欢子路的原因。其实,我也喜欢子路,他的勇敢、直率、真诚、义气、忠诚、信实,以及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精神人格,都明显地烙印上“这一个”的特点。当然,他也有缺点,可他不让人讨厌,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可爱,因为那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血有肉的人。
     其二是“歧义美”。《论语》中有一段直到今天仍然让女性对孔子颇为不满的话: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,近之则不孙,远之则怨。”显然,张自福与李泽厚等研究孔子的大师的解说不一样。他可以自成一家,而且能够自圆其说。当然,此前也有研究者谈过类似的看法。可是,张自福之说有其“张氏”风格,谈得更自然与畅达。
书的后面还有一篇附录:《亲爱的孔子老师》。张自福从“大教教心”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“严也是爱”“启发教学”“不言之教”“教学相长”“魅力课堂”“天下英才”九个方面,谈到可爱可敬的孔子的教学之道。孔子本人就是一位老师,也是中国第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。张自福当过老师,也当过校长,目前在市教研室工作,也更多关注老师的发展问题。因此,他专门列出这个附录,这对于老师阅读此书,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能够与张自福“以文会友”,我深感欣慰。期待以后能有机会再次相聚,共谈研读论语的体会与感悟。也许,彼时《论语之美》已经问世矣。

     摘选|学而第一
图片     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

老张说
本章有几个奠定全书基调的核心词,也是儒家思想的关键词。
一是“学”。可以说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创造了“学习”这个词。孔子一生最重视、坚持最好也最得意的就是这个“学”字。他曾说: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。”(《公冶长》)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(《述而》)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而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(《述而》)读着这些语句,想象着孔夫子可亲可敬的音容笑貌,我们不禁莞尔,不禁点头信然:好学者,夫子也。孔子的好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:
学有志向。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、实现大同社会为理想,以传播仁学为己任,发奋学习,躬行实践。他很早就树立了学习的志向,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(《为政》)。志向产生信念,信念坚定而不移。他甚至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(《里仁》)其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让人感动!
刻苦勤奋。孔子很虚心,他认为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(《述而》)。他曾向师襄、老聃、苌弘等专家大师及山野村夫学习。懂礼是他的特长,但他从不自大,“入太庙,每事问”(《八佾》)。他一遍遍地钻研《易经》,以至于串联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翻断了多次。孔子反复告诫学生要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(《为政》)。他最痛恨学习偷懒之人。看到宰予昼寝,孔老师大光其火,痛斥其“朽木不可雕”(《公冶长》),留下千古“师骂”。
快乐学习。孔子深知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(《雍也》)。在齐国听到纯正的《韶》乐,他痴迷其中,反复学习研究,竟“三月不知肉味”(《述而》)。再看看他的课堂吧,气氛热烈融洽,音乐不时响起,多么美妙的学习气氛!在笔者眼中,孔子就是一位快乐的终身学习者。
学而时习。孔子说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(《学而》)这里的“习”,既指温习、复习,也指实习、实践。孔子本人就是“学而时习”的典范,他的一生是不断学习、努力实践的一生。他反对读死书、死读书,反对做好看而不中用的“书橱”,提倡灵活运用知识、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。
学思结合。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(《为政》)孔子认为,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,不知道思考联系,就会迷惑不解,迷信书本,进而迷失自己;反之,如果只是苦思冥想,而不去认真学习,就会陷入凭空冥想和孤立封闭的状态。只有坚持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,才能达到举一反三、闻一知十、触类旁通、温故知新的境界。
二是“乐”。此章中表达快乐情绪的是这样三个词语:悦(会心微笑)—乐(内心畅达)—不愠(自我强大)。这三个词语分别代表着三种境界。《论语》全书都洋溢着快乐、幽默、通达的气氛,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情感基调。李泽厚曾说,相对于基督教的罪感文化、佛教的苦感文化、日本的耻感文化,中华文化是乐感文化。具体到这一章,有人把它总结为快乐人生,也有人把它说成人生三乐。
三是“君子”。通常情况下,孔子把人分为三类:圣人、君子、小人,并号召人们通过努力修养成为君子。《论语》全书共出现“君子”104处。此章,孔子说的是,“人不知而不愠”谓之君子。君子思想在当下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,所以我们呼吁:养成君子之风,建设文明社会。
本章的综合理解主要有两种:一是“人生三方面”说,学而时习—乐于交友—坚守自我(反求诸己),也即快乐人生;二是“学习三境界”说,学而时习—朋友研习—坚持不懈(恒、毅),也即人生三乐。
王蒙曾谈到对《论语》开篇的感觉:亲切、生动、自然,其语言的敏锐让人佩服。让我们在先秦典籍的开篇比较中,真实体验一下吧。
《老子》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⋯⋯”——神秘莫测。
《庄子》: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,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,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⋯⋯”——想象奇特。
《孟子》:“孟子见梁惠王。王曰:‘叟!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’孟子对曰:‘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!’⋯⋯”——咄咄逼人。


   《易经》:“乾,元亨利贞。”——玄妙深邃。






版权所有:濮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   地址:濮阳市人民路158号市委办公楼五楼
邮箱:pyskl@163.com   电话:0393-6661309   网旗网络|负责网站制作
您是第个访问者!